close

  昨天凌晨2點,我國自行研製的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乘坐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隨後,飛行試驗器準確進入近地點高度為209公里、遠地點高度41.3萬公里的地月轉移軌道,這意味著我國探月工程首次實施的再入返回飛行試驗首戰告捷。京華時報記者潘珊菊
  ■動態
  轉移軌道首次中途修正成功
  此次任務是我國探月工程三期一次重要的驗證飛行試驗,主要目的是突破和掌握探月航天器再入返回的關鍵技術,為嫦娥五號任務提供技術支持。試驗任務由飛行試驗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與回收四大系統組成。
  根據計劃,飛行試驗器飛行過程約8天,在經歷地月轉移、月球近旁轉向、月地轉移、再入返回、著陸回收五個階段後,返回我國內蒙古中部地區。任務實施期間,我國“遠望”號測量船隊、國內外陸基測控站,以及北京飛行控制中心和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共同組成航天測控通信網,為此次任務提供持續跟蹤、測量與控制。
  本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一顆盧森堡4M小衛星,主要用於驗證衛星長效電池工作情況。
  據介紹,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地月轉移軌道飛行過程中會受到入軌偏差、萬有引力、宇宙環境等因素影響,需擇機實施軌道修正,校正航向。通過認真分析和精確計算,北京飛控中心研究確定了再入返回飛行試驗任務首次軌道中途修正控制策略,併成功向飛行試驗器註入控制參數。昨天16點29分,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員的精確控制下,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成功實施地月轉移軌道首次中途修正,為飛行試驗器順利到達月球近旁奠定了基礎。
  據北京飛控中心總工程師周建亮介紹,在此次中途修正前,北京飛控中心於10月24日晨控制飛行試驗器攜帶的相機,拍攝了飛行試驗器遠離地球的飛行場景。截至昨天16點,飛行試驗器已在太空飛行了14個小時,距地面高度約13萬公里。
  ■保障
  近百套方案為“嫦娥”護航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主任陳宏敏透露,再入返回飛行試驗是突破和掌握航天器再入返回技術的關鍵一步,為確保“嫦娥”順利“回娘家”,飛控中心歷時一年準備,共研製了近百套各類方案、預案。
  陳宏敏介紹,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從西昌衛星中心發射後,將沿著地月轉移軌道飛向月球,抵達月球引力控制範圍後,借助月球引力實現月球近旁轉向,進入月地轉移軌道。進入地球大氣層時的速度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即11.2公里/秒。經跳躍式彈起後,飛行試驗器躍出大氣層,隨後再次進入大氣層,最終著陸在內蒙古中部地區。
  ■服務艙和返回器8天6段路程
  1
  火箭起飛入軌
  服務艙和返回器兩個小伙伴“手拉手”,共同做好起飛的準備,火箭這一忠誠的保鏢將兩者護送到預定軌道,隨後發生“器箭分離”。
  2
  地月轉移軌道
  試驗器不僅要開啟各種設備進入工作狀態,還得謹防稍不留神兒走了岔路,錯過回家的路口。在這爆滿的行程中,還得擠出時間做點試驗。
  3
  月球的近旁轉向
  與上段旅程相比,在這個階段里,試驗器的任務相對比較輕鬆。
  4
  月地轉移
  服務艙盡最後的“管家”義務,確保返回器在離開“管家”的懷抱後能獨立完成回家任務。返回器也開始為獨立出行做各項準備。
  5
  再入返回
  返回器與服務艙戀戀不捨地告別之後,打個“水漂兒”,踏上回家之旅。
  6
  著陸和回收
  結束將近8天的夢幻旅程之後,返回器乘降落傘,回到地球故鄉。
  ■側記
  地月旅行夢幻啟程
  昨天凌晨,坐落在燕山腳下的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燈火通明。透過巨幅屏幕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上,乳白色的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靜待出征號角。
  “1分鐘準備!”大廳里一片寂靜,所有人透過熒屏盯著那即將遠行的“嫦娥姑娘”。“10、9、8、……3、2、1”“點火!”“起飛!”大廳正前方4塊液晶顯示屏上,器箭飛行實況數據不斷滾動,模擬火箭發射的三維動畫形象地展示著飛行器的飛行軌跡。坐在大廳後方控制機房裡的工程師李貴良異常興奮。大屏上這套三維動畫軟件系統正是他和同事的傑作。
  “整流罩分離!”火箭發射270秒後,“嫦娥姑娘”揭下了“紅蓋頭”,飛向深邃的星空。“器箭分離!”2點18分,飛控大廳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隨著各方向測控站和遠望號測量船上的數據源源不斷匯聚而來,中心飛控科技人員們的戰鬥才正式打響。
  經過10分鐘的計算後,一張打印著入軌參數的表格送到了總調度台。隨後喜訊傳來——“各位註意,我是北京,根據北京實時軌道監測判斷,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已進入近地點高度約200公里、遠地點高度約41萬公里的地月轉移軌道。”中心總調度戴堃的聲音在大廳里激起一陣歡呼。
  8天的地月旅行中,中心飛控人員將日夜守望、一路相伴,再次織就一個美麗的探月夢、中國夢!
  據新華社  (原標題:飛行試驗器發射成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v08cvrh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